close

水舖牛肉與台灣牛

如果你在谷歌上找「水舖牛肉」,你會看到2012的新聞報導,很久以前就對這道牛肉料理,嚮往不已,只是在早期的料理人生涯中,一直難以得窺見。那時的我以為頂級的美國牛菲力,就是傳言的大千食譜美食。不對呀,這道菜的年代,不太會有機會用到美國牛,而那時的時空背景,很少有直送的台灣牛,而台南式的牛肉湯,也還不普遍,所以遍尋不可得。

雖然人在台中,而市場上最接近神還原的,就在台中。當時看到報導,還有點不以為然,但時至今日,在報導中沒有提到關鍵點,我還是不認為能有還原多少百分比。

就在自已嚐試做了幾次後,便放棄了,畢竟那個時代,黑胡椒鐵板牛柳還是比較受歡迎的,夜市裡的鐵板牛排或是不是烤肉的蒙古烤肉,都是當時牛肉的主流。

隨著時間的推移,加上很多很多的因素,連原來遙不可及的日本和牛,都充斥了整個牛肉市場,和美國牛一爭天下。很久很久了,因為自身的近水樓檯,老實說美國牛、澳洲和牛,甚到現在最熱的日本和牛,套句劉大掌櫃說的:魚翅都吃到吐。確實吃高級牛肉,對我而言太容易,也從不缺少。

很長的一段時間,美國牛肉主導了整個高級牛肉市場,什麼無骨牛、菲力、肋眼或是紐約客,從部位到牛種,甚至最後連品牌廠號都追。這裡要說一下,美國牛切割是沒有沙朗這個部位,那是澳洲牛的稱謂。而像丁骨、紅屋這些算是比較老式的分切,是早期的高級牛排館,才會有的高級產品。如果你還佔記荖這位,那絕對是45 年級了。記得第一次吃到美國牛菲力,那種牛肉特有的胺基酸,帶給感官享受是極震撼的,很難有那種食物的天然味道,能與比擬的,一時之間也成為首選。說到美式牛排,就不得不說茹絲葵了,記得有個美國節目用了不少年,去訪視與記錄人們口中第一的牛排。我在雜誌上看到這則導,就立志要去吃看看,所謂的美國第一。那是一個有趣的故事。我與太座剛交往時,想說試試美國第一,就前往踩踩線,我記得台中的店在26樓,入口不太明顯,吃什麼沒有太多記憶,我只記得帶的錢不夠,大概30多年前,我帶了5000多元,竟然不夠,這在約會中是有點掉漆,還好賢惠的女主,伸出援手。當然我們有開瓶紅酒,而當時真的不懂的怎麼欣賞,單純就是裝個B吧。這是我對美國牛排最難忘的記憶,而時至今日美國牛排還是市場上的主流,但不是水舖牛肉的選項。應該說不管是乾式熟成或是濕式熟成,顯然都不是薄切型水舖牛肉應有的美味表現。

 第一次吃到日本和牛,是在青島。那一年去青島商務考察,被一家建設公司招待去八大關的會所,品嚐著個人小火鍋,桌上有著20多盤小菜轉呀轉,再來是龍蝦、象拔蚌,還有筷子般粗的魚翅,通通放進個人小火鍋煮,席間主人家開了一瓶拉菲,賓主盡歡,吃這麼好,喝那麼好,很難不盡歡,最後每人來片涮牛肉,說是日本來的,一片100多人民幣。這是我第一次吃到日本和牛。因為日本是疫區,所以解禁前,只有私自夾帶走私,才能吃的到和牛,這顯然不是市井小民能接觸的,價位不是一般的高。老實說第一次的和牛體驗,只記得好吃之外,其他全被拉菲蓋過了。早期去日本旅遊時,還沒有流行吃和牛,所以更沒有記憶了。

台灣牛拜國旅之賜,與旅遊聖地台南的掘起,漸漸在各地遍地開花了,原來是小眾市場,加上一般消費者,以為只是牛肉湯,所以起步的比較慢。後來好像轉型成鍋物,時下許多年輕人也開始能享受這種屬於台灣特有的牛肉美食了,這種產地直上餐桌,真的不是一般國家或城市可以供應的美食,快速、即時物流,加上快速供應,還真是只應台灣有。據說早期台南的牛肉湯,最大宗的消費人口是夜生活的人,有一大部份是賭客,只有這些人才會天未亮,黎明時分去吃消夜加早餐,正常人這時都不知道夢遊到何方了,當然也拜這麼出手大方的食客,撐起這種美食體驗,讓特有的台灣牛能興盛起。目前市場上的台灣牛,多是Holstein種乳牛公,清晨宰殺,中午就能熟受其美味,肉質清甜,口感爽脆鮮嫩,這是屬於新鮮的美味,不同於熟成給人的享受是輕盈爽口。而台灣牛的部位,有許多有趣的名字,像是盡磅(台語的意思,就是到頂了,最好的)而盡磅、小扇與腩肚,這些是腹脇部位,在一般日美澳的牛肉等級中,算是低微的,如果有人說卡路比的胸腹與牛五花,都是一般牛肉最便宜的部位,吃到飽餐廳的也大多是供應這種部位。還有像台灣牛第一名的厚盤仔,其實就是翼板,認真說其實是在牛背肩中的一部份,當中還可細分許多部位,像肋眼心之類的。常吃的一家台灣牛,則取名為SP,就是special,有時候依照油花還會來個SSP貴個一佰元。還有像大扇、飛鏢和腰內肉(就是菲力)。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老行家業者切給我吃的肉速邊,這裡說明一下,肉速肉是里肌肉,而菲力是牛的腰內肉。套句現代流行語,就是老饗牛部位,那種鮮脆嫩集一身,又極大化的美味,個人覺得是目前吃過最美味的部位。有機會找家認識的餐廳,請老闆留給你,這種部位,不是熟客很難吃的到。美味之餘比較特別的是前胸白雪,顧名思義像雪花一樣的白花花,中帶一圓小點的肉,原以為油滋滋,結果一涮不得了,爽脆到不行,油脂部份,有一點點口感,絲毫不覺得是在吃油,蠻特別的。個人會推薦的還有腱子心,因為是涮肉,那一圈圈的筋,會有點小硬脆,但絲毫暇不掩瑜,也是必嚐的部位。其實品嚐台灣牛,除了部位外,湯頭與沾醬,也是有所區別的,個人以為最合適的沾醬,當屬薄醬油醃些蒜苗、蔥與洋蔥,最能表現出台灣牛鮮甜的特色,其他鍋物的沾醬,都不太適合,而湯底,其實也不用大費周章,弄的太複雜,單純用牛骨來熬即可,加了太多蔬菜或是其他東西,反而適得其反。而在得知目前台灣有畜養安格斯黑牛與澳洲和牛,把這兩種牛拿來做台灣牛的吃法,是我最想試的,我想這種吃法,就無敵於宇宙之間了,比什麼5A或是A9更讓人難忘。

說了這麼多台灣牛,無非就是想說,水舖牛肉,這道大千名料理,無台灣牛不成,雖然不知道大千大師是否用今日的台灣牛,但以流傳的故事,要達到完美境界,必屬之。我不知當初老將軍是否用台灣牛,但我試過,能完善大千食譜的必是台灣牛了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ef Wang 的頭像
    Chef Wang

    SUPERCHEF

    Chef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