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正白鯧--為什麼要加個「正」

說到白鯧,就會有「黑鯧」「銀鯧」「斗鯧」…很多類似的名字出現,這些上網就可以看清楚。維基上講白鯧在台灣是清治以來,就是最貴的食用魚。這個我真是無感,因為小時候不愛吃魚,也就不關心了,小時候只要惦記著鵝腿,因為自家有養鵝,老媽也自已殺鵝。直到有一次在台北市去幫朋友的大哥做外燴幫工,那天清晨5點就到現場了,台北的冬天是有股濕氣的寒冷,超快速的節奏,讓人忘了周遭。那是我第一次看見料理白鯧。早期的料理人生涯,在中南部,比較少接觸白鯧,更有鯧者娼也,所以宴會喜慶少用。但台北不是這樣,所謂鯧者昌也。那一次是用油炸替代煎魚,賣相非常漂亮,又大又圓的魚身,雖然是炸的,香氣四溢,可惜年少的我,依舊不愛吃魚,沒有太大興奮。後來也只有在年關時,媒體總會一再的提起白鯧魚有多貴,把白鯧做為物價的指數在報導。

說到白鯧的偽身,最像的莫過於學名中國鯧又稱華鯧的斗鯧,其實一般人還是叫白鯧,因為真的很像,少有人能分辨出。不過分辨不難,現在網路發達,資訊一鍵千里,沒有什麼可魚做假的。只是烹調後,不易看出真身,試問切成塊,炸過或煎過再煮米粉的白鯧米粉,誰看的出是正白鯧還是斗鯧。但如果煎全魚或蒸全魚,雖然少有白鯧用蒸的料理,老實說好吃的魚不管怎料理,還是好吃,我試過美味迷人。全魚就比較能看出不同,像看下巴是不是戽斗,看尾巴是不是夠修長,這有練過就不難了。到是同種不同區的印度白鯧,有人叫暗鯧,身型相同,而只看不吃,是很難看出油脂豐富這件事,不選既然叫「暗」應該就是對比度比較不鮮明,或是顏色黑一點。

臺灣人重視白鯧,列為「十大美味魚」之一,稱「一鯃、二紅魦、三鯧、四馬鮫、五鮸、六嘉鱲、七赤鯮、八馬頭、九烏喉、十寸子」《諸羅縣志》:「鯧,身扁而短,無鱗。以紫白色者為佳,海魚之貴品。又有黑色者,細鱗,名烏鯧,味少遜。」上次在土魠篇,也有這排行榜,不過今時今日,應該有所修改了,至少「白星笛鯛」「紅喉」應該可排入前十了。而縣志上說的「無鱗」是錯的,白鯧是有魚鱗的,只是補獲後容易脫落,以致於會讓人誤以為無鱗,只要看魚鰭下方,還是可以看見有泛著銀光的魚鱗。而白鯧也不是我們看的樣子,在海中是有拖曳一段像彩帶般的長尾巴,也是在出海後,很快就脫落了,所以白鯧的燕子尾的下方,並不是尖的,是有個缺口般的結束,這也是行家分辨的方法。

 

說的白鯧的料理,自然是「煎白鯧」「蒸白鯧」「白鯧米粉」或是白鯧芋頭米粉,還有一種是炸白鯧,把白鯧魚肉取出,然後切片沾太白粉炸酥,也把魚骨炸酥,炸好的魚肉,有淋芡汁的,也有沾椒鹽或是乾式拌炒,像避風塘、台式椒鹽或是川式歌樂山、干鍋都有不錯風味,喜歡的可以試試。

後記-

前幾天主廚捎來訊息,說今年的日本白鯧,cp值超高。日本白鯧,這可是白鯧界的頂級貨,當下訂了幾尾,昨天貨到,煎一段來嚐嚐,果然香氣迷人,肉質細嫩,油脂豐厚,略帶細細膠質,加上白鯧特有的香氣,正驗了鮮魚界的那句老話「貴的魚,通常都好吃」,畢竟是食材,不會因為稀有或是大量補獲而價格波動太大,價格高貴是建立在「絕對美味」至於美味的定義,還是要多吃多比較才有數據可比較的。

對於鹽酥白鯧,我想很多人會有意見,把魚肉取下,然後切片薄片,沾粉酥炸,會不會太浪費,我想食不厭精,總要試一試不同的吃法,如果局限在原味,就失去料理與追求人間美味的精神了,也只有不常吃的人或是不常吃又珍貴的食材,才會被局限原味,不是嗎?其實夠好的魚,即使炸過後依舊減風采,一羕豐富的油脂,獨特的香氣,是其他魚所無可取代的,最最最特別的是魚骨魚架,白鯧的魚骨,就是「仙貝」中的極品,最佳主角沒有之一,炸後的魚骨香氣更濃郁更醇厚,而那份風骨中點脆弱,在齒中斷碎,就是最佳香酥脆。有機會,大膽一點,就試試吧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ef Wang 的頭像
    Chef Wang

    SUPERCHEF

    Chef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